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可以「聞」到他人的快樂嗎?


「小玉,今天看起來很開心喔!發生什麼好事啊?」看到他人的喜怒哀樂、聽見別人話語裡的悲傷與憤怒,是人們用來辨認他人情緒的基本能力。過去,我們總認為情緒辨認多半透過視覺和聽覺感官,但除了聽覺與視覺外,有沒有其他方式讓我們知道別人的情緒呢?在2015年刊載於美國心理科學學會(Associat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的一篇研究顯示,人們汗水中的化學物質就可能透露正向情緒的訊息呢!

先前的研究指出,負向情緒如恐懼、噁心等,可透由汗水中的化學物質傳遞,而正向情緒是否在汗液中有此「溝通」的功能?位於荷蘭的Groot與其研究團隊好奇,在正向及負向情緒中產生的汗水,是否會讓聞到的人誘發不同的情緒呢?

第一階段實驗中,研究者找來了九位男性,實驗開始前接受嚴格的生活、飲食記錄控制等,並不得吸煙、攝取重口味食物及過度運動。實驗中,受試者須在腋窩貼上收集汗水的棉片。讓受試者觀看一些影片片段,好誘導某些特定的情緒產生,如:恐懼、開心、中性等。受試者接受數種測量方式,判別中文符號是否順眼、舒適、測量汗水、臉部肌電圖(註1,Facial EMG)、自我陳述情緒等。男受試者觀看影片前後,分別作中文字作業後,自己陳述影片給自己帶來何種情緒,最後拿下汗水棉片交由研究者收集。

  第二階段則由三十六位女性受試者擔任接收者,嗅聞第一階段受試者產出之汗水。 之所以找尋女性受試者,係因為女性有較強烈且敏感的嗅覺及情緒感受能力。女性受試者被要求接上臉部肌電圖電極,使受試者嗅聞第一階段男性產生之汗液,由臉部肌電圖(註1,Facial EMG)紀錄受試者之臉部肌肉反應。在接收汗水嗅聞後,亦接受測量情緒作業。

實驗結果發現情緒情境下產出的汗水會與聞到汗水後的情緒有關。第一階段的男性受試者汗水,的確被影片影響了情緒狀態。而第二階段的臉部肌電圖顯示,女性受試者暴露在「恐懼汗水」時,會有較相似於恐懼情緒的臉部表情。同時,聞到「快樂汗水」的人,則有較貼近「杜鄉的微笑」(註2,Duchenne smile)表情,視為快樂的情緒表現。

根據實驗結果發現,不只是平常的眼睛、耳朵能夠辨認他人情緒,原來鼻子的嗅覺也可能是我們接收他人情緒的感官。研究者表示「某方面來說,開心的汗水也許就像微笑是有傳染力的!」在不知不覺之中,我們都有可能「聞」到別人的快樂喔!

【註1】臉部肌電圖(Facial EMG):臉部肌電圖為將電極貼片黏貼
     臉部肌肉,用以測量臉部肌肉的微小變化,作為判斷被汗水誘
     發(以此文為例)的情緒之實驗工具。

【註2】杜鄉的微笑(Duchenne smile):法國神經科學家Duchenne
     將微笑分為兩類型,一為「杜鄉的微笑」,牽涉到顴大肌(嘴
     角上揚,抬高臉頰)及眼輪匝肌(讓眼睛瞇起,魚尾紋)之
     收縮,被視為「真實的微笑」。研究發現杜鄉笑可影響腦
     中與滿足及快樂有關的部位,可讓人真實地感到樂。另一種
     微笑為「官夫人的微笑」,只有顴大肌的收縮,視為禮貌性
     的、「皮笑肉不笑」的笑容,並非真正快樂的微笑。


文/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畢業生  李羽珊
圖/Savannah Lewis  

參考資料:
  1.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5, April 16). A sniff of happiness: Chemicals in sweat may convey positive emotion. ScienceDaily. Retrieved February 29, 2016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5/04/150416084348.htm
2.杜鄉的微笑參考資訊:https://en.wikipedia.org/wiki/Smile

2016年2月21日 星期日

擁有孩子是否能使父母更快樂呢?


  還記得N年前,電影台曾不斷播放一對老夫婦誤打誤撞,因撿到了一顆野生的大桃子而致富的勵志故事嗎?當兩位膝下無子的老人家正要切開鮮美肥嫩的大桃子那一瞬間,忽然金光乍現,有個小男孩在老舊的屋簷下誕生了!

      他們絕對萬萬沒想到,在生命的晚年還能夠享有天倫之樂,甚至最後因打敗了魔王而擁有用不完的金銀財寶,想必老夫婦心裡的感動與欣喜必定是千言萬語也無法形容啊!

  那各位是否曾想過,家庭新成員的誕生所帶來喜悅,真會如同故事裡的老夫婦一樣令人興奮不已嗎?可是,幼時盡做些蠢事的我們不是常聽媽媽開玩笑道:「你這壞孩子老是愛惹人生氣,當初應該把你塞回肚子裡才對,省得打擾我和你老爸的兩人浪漫世界」究竟新生命的誕生能不能為夫妻帶來幸福的感覺呢?

  為了解答這問題,倫敦政經學院(LSE)與加拿大西方大學(Western University)的學者們組成了研究團隊。他們長時間追蹤各個父母對於孩子誕生前、中、後的幸福感程度變化,並統計出生育過程的生活滿意度變化,其中關於就業情形、年齡、婚姻狀況等等相關變數都被嚴謹控制。研究結果發現,第一個和第二個孩子的誕生能夠短暫增加父母的幸福感。

  幸福感會在第一個孩子誕生後一年增加,但很快地,幸福感又會掉回當初尚未擁有孩子時的日常普通程度;而第二個誕生的孩子雖然也能為父母帶來喜悅,但幸福感僅是老大誕生時的一半。


「生育帶來的幸福感」與父母「教育水平」、「年紀」之間的關係
  經過研究的統計結果發現:35 - 49歲的父母不管是在懷孕時,或是孩子出生後的幸福感程度都最為強烈;23 - 34歲成為爸媽的人幸福感則會在懷孕時提昇,但在出生後的一至二年,幸福感程度就會下降了;至於在青少年時期就為人父母的年輕人們,幸福感會因孩子的誕生而呈現在一般水平以下。

  針對此現象,西方大學的助理教授馬格里斯(Rachel Margolis)提出結論:「較年長且教育程度較高的父母,幸福感會隨生育而增加,然而,較年輕且教育程度較低的父母,在生育後的幸福感則持平,甚或下降。這可能解釋了:為何『延遲生育』這個現象變得如此普遍。」這有趣的推論或許是因為教育水平較高的父母,會因個人學業、事業的發展而較晚婚,因此在收入穩定時才擁有結婚生育的打算(此時夫妻年齡皆已過而立)。而教育水平高的夫妻平均收入亦可能較高,因此養兒育女所承受的經濟壓力也相對較小,並不需太過煩惱會造成物質生活上的沉重負擔。

  
那生育會不會帶來不快樂呢?
  既然前面提到生孩子能夠為夫妻帶來喜悅,那生育會不會同時也帶來不快樂的感覺呢?答案是有可能的!

  研究顯示隨著子女數的增加,父母對於養育的經驗很可能不再因此感到新奇或興奮,而且子女越多,則越可能會使父母背負著龐大的養育責任與更沉重的經濟壓力,特別是那些未在原本生育計畫內,意外懷孕所誕生的孩子。因此研究結果顯示:「相異於出生的頭兩胎,老三的誕生所帶來的幸福感幾乎是微乎其微的!」看到這裡,若坐在電腦螢幕前的你正好身為老三,千萬別氣餒!!!

  為什麼呢?事實上,在任何愛的結晶出現以前,夫妻倆的幸福感便有增加的趨勢。這是因為兩人能夠同時關注分娩與生育的相關事項,並開始為未來做縝密的規劃。在這個緊密的階段,因為夫妻兩人的同心協力,便形成了一種攜手共創美好未來的深厚情誼。結論:統計上的結果不代表會成為必然的事實,幸福也能靠努力提升!

  即使研究結果指出「老三的出現沒辦法為爸媽帶來太多幸福的感覺」,不過這並不代爸媽就會因此少愛你一些,你所接收到的愛並不會比其他手足們更少啊!而即將為人父母的年輕讀者們也別緊張,這結論不代表身為年輕父母或者夫妻生了三個以上的孩子時就必定會不快樂,畢竟這只是一種統計上呈現的結果,家庭的幸福感還是可以仰賴很多其他技巧來營造的!

  而且能夠使我們更快樂的方法還有很多種,到底有多多呢?像是這部電影就至少提供你15種了~



文/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大四  黃仲平
圖/網路圖片網路圖片  

參考資料:
  1.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LSE). (2014, October 28). Does having children make us any happier?. ScienceDaily. Retrieved February 21, 2016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4/10/141028082454.htm

2016年2月14日 星期日

寬恕難嗎?魔鬼藏在細節裡


  平時大家常說寬恕是種美德,要多原諒、寬恕他人才能維持與別人之間的良好關係,這的確是事實,不過現實生活中,當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寬恕他人似乎就沒有那麼簡單。當我們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總會讓我們越想越生氣,越會在事件上鑽牛角尖,在這樣的情況下,會使我們更加無法原諒傷害我們的人。英國聖安祖大學NoreenBiermanMacLeod三位學者在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研究:當我們越去思考他人犯錯的細節,就會對我們造成越多的傷害,讓我們更無法寬恕他人。

  實驗參與者為30位大學生,首先讓研究參與者評估在24組情境中是否選擇寬恕犯錯者,每種情境皆包含(1)他人所犯的錯誤(2)犯錯造成的後果(3)犯錯者有沒有彌補過錯(4)受害者是否寬恕犯錯的人。舉例來說,「你沒有抄襲別人的作品,教授卻不相信你(他人所犯的錯誤),結果你被退學(犯錯造成的後果),後來教授發現誤會你了,並試圖讓你恢復學籍(犯錯者有沒有彌補過錯),而你最後寬恕了教授(受害者是否寬恕犯錯者)」上述便是其中一個情境。

  研究參與者在回答是否寬恕後,被隨機分成三組:「思考組」、「不思考組」和「基準組」。實驗者會給「思考組」有關犯錯事件的線索字(例如:抄襲、誤會),讓「思考組」重複的思考犯錯事件的相關細節;「不思考組」被給予跟情境無關的線索字(例如:作品、學籍),「基準組」則不給予任何線索字。實驗者會要求參與者記住每個情境所配對的線索字,經過配對練習後,請研究參與者回憶出各情境的線索字並記錄下來。

  實驗結果顯示,在受害者寬恕犯錯者的情節下,「思考組」會因為重複思考關於犯錯事件的線索字,而回答出越多事件的細節;「不思考組」的研究參與者會因為沒有思考跟情境有關的線索,而遺忘最多細節。因此,反覆思考他人犯錯的細節,會讓我們更無法寬恕他人,相較之下,我們會因為沒有思考事件的細節讓我們更容易寬恕他人。

  因此下次遇到悲傷或生氣的事件,大家不妨可以出去走走,轉換個心情。等待心情平靜時,重新看待同一件事或許會有不同的想法喔!


文/高雄醫學大學醫社系大四  陳禹璇  

參考資料:
  1.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4, May 13). Forgiving a wrong may actually make it easier to forget. ScienceDaily. Retrieved February 15, 2016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4/05/1405131136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