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靠不靠譜,靠感覺?─情緒對於信任的影響




無論是相處或是合作,信任都是影響親密度的關鍵。如果無法信任對方,那麼距離也會很難拉近。相反的,親密度和熟識度也會影響我們對一個人的信任程度。對於互相比較了解的朋友,我們總感到特別地放心。既然信任和人際如此相關,那麼,信任到底受那些因素影響呢?當你被問到一個人靠不靠譜、值不值得信任的問題時,你跟我一樣,大多是靠感覺回答的嗎?

信任受到以下兩點的影響:
一、個人願意去信任他人的傾向與程度。
二、個人預期他人在未來的行為(Mayer et al., 1995)

在賓州大學一篇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的文獻Feeling and Believing: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 on Trust當中,研究者針對第二點做了一系列的實驗。他想要知道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在未來所作所為的期待,會不會受到當下情緒的影響。如果會,什麼樣的情緒對於信任的影響會比較大呢?面對熟人的時候,信任感會不會比較堅定呢?

首先,研究者從快樂、悲傷、生氣三個較為常見的情緒下手,測試這些情緒對於信任感的影響。研究者先請受試者寫下三個身邊的人的名字。接下來看一段影片,這段影片會引導受試者出現三種情緒的其中之一。觀看完畢後,理論上已經帶有附加情緒的受試者,被要求針對名單上的第二位人士(評估對象)填寫問卷以評估對他/她的信任程度。研究者發現,在快樂、悲傷、生氣三個組別當中,觀看快樂影片的受試者對於評估對象的信任程度最高,觀看生氣影片的組別則最低。目前為止,我們得到了一個小小的結論:帶有正面情緒的人們比起帶有負面情緒的,更傾向預期他人在未來的行為是值得信賴的。不過生氣的人為什麼又會比悲傷的人更不願意信任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研究者為了要更加了解什麼樣的情緒會對於信任感的影響更大,先將情緒做了分類:正向或負向的、受自我控制的(自己的因素比較多)或是受他人控制的(他人的因素比較多)。他採用了感恩、生氣、驕傲、罪惡這四個情緒作為代表。感恩代表正向、受他人控制的情緒,生氣屬於負向、受他人控制的情緒,驕傲是正向、受自我控制的情緒,罪惡則是負向、受自我控制的情緒。研究者用相同的操作進行實驗之後發現,受他人控制的情緒(生氣和感恩)裡─負向的生氣會降低信任意願、正向的感恩則會增加信任意願。而受自我控制的情緒(驕傲和罪惡)對於信任的影響都小於受他人控制的情緒。於是我們可以了解到,當一個人所帶有的情緒是和別人有關係時,就比較會影響到他對於信任的決策。至於是更容易信任或是更不容易信任,就要看當時的情緒是正向還是負向。因此,聽說某男生劈腿的消息後感到非常憤怒的時候,馬上評估自己的男朋友可不可靠可能就會對他不太公平。

什麼?你還是會選擇信任交往三年的男友嗎?很好,那就代表你對男朋友的感情已經突破附加情緒的影響範圍了!賓大的研究者或許也觀察到了,某些人在我們心中是佔有不可動搖的信任地位的。熟識和情感連結的程度如果夠高,彼此之間的信任感是不是就比較不會受到附加情緒的影響了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者分別讓兩批受試者針對熟人與點頭之交進行實驗。最後發現,對於點頭之交或者剛認識不久的朋友,人們比較容易因為當下情緒影響到對該對象的信任度。原因是,對於認識多年或是了解很深的對象,人們在評估他/她可不可信時,會直接從記憶中提取對這個人的整體印象在做決定。而面對比較陌生的對象時,因為腦中儲存的資料不夠多,大腦會借助當下的情緒幫忙做判斷,以協助我們快速評估新結交的人是否值得信賴。雖然容易產生謬誤,但這項技能在生存上也佔有重要的意義。

這篇文獻不僅僅是在告訴我們情緒對於信不信任他人會有所影響,它也再次提醒了我們,情緒對於判斷力是具有相當的影響力的。無論是面對什麼問題,當帶有明顯的情緒時,先不要急著做決定。應該要先靜下心來,讓情緒回到基準線。重新理性地思考,在進行分析與決策。在實驗過程當中,研究者還發現到,如果帶領受試者察覺附加情緒的來源,會消除情緒影響信任的效果。於是另外一個保持理性的方法就是,自我察覺當下情緒的來源和引發情緒的對象。文末和各位讀者共同勉勵,無論做任何決定之前,都要先確定不是受到當下情緒的擺布喔!






原始文獻:
Dunn, J. R., & Schweitzer, M. E. (2005). Feeling and believing: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 on tru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8(5), 736.

2014年8月17日 星期日

出一張嘴,也能帶給他人能量

文: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蔡宜廷(黑面)

你的聲音充滿磁性嗎?說話吸引人不能光靠聲音頻率,說話的內容也是一大關鍵!是否有過類似經驗,當與某些人討論事情時,你會越談越起勁,充滿活力地想實踐一些點子、改變一些事情、挑戰一些任務,總覺得能量源源不絕從交談過程產生;而和另外一類人溝通的過程,則會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壓抑,對方根本不在乎你說了些什麼,讓你很受挫,想趕緊結束談話,離開這個讓人耗竭的情境?

  究竟,溝通過程中是什麼因素導致我們活力充沛,亦或能量耗竭呢?有篇組織社會網絡的相關研究發現,能量可以在溝通過程中產生,而影響能量變化有五大關鍵:

一、產生一個動人的願景
    談話的過程,人們很容易被一個動人的願景給吸引,關於未來的可能性容易激勵人心,讓人願意投入更多的時間與心力!說話充滿活力的人,他們會去尋找生活中的機會;而話語讓人耗竭的人,則是花時間關注在任何可能導致失敗的阻礙中。但研究也發現,不切實際的願景會摧毀一個人的熱情。
  有一位主管談到他們組織中的兩位同仁,栩栩如生地描繪上述兩種情況:「我們有一位同仁總是關注在我們可能會失敗的問題,這不單是他當下的反對意見讓你難受,而是他那根深蒂固的個人特質所致。相反的,另外一位同仁在不同的情況總能看見希望與機會,這激勵了大家想一同貢獻己力的心!

二、讓他人參與溝通
  與他人溝通的過程,要懂得掌握停頓時機,讓對方一同參與討論,對方才會感受到被重視。有時候,越專業的人士越會出現這類型失誤,他們會在溝通過程源源不絕闡述自己的想法,不會留空白讓他人參與討論,也不尊重不同的觀點。
  一位研發人員曾這麼描述他的主管:「我根本沒有辦法插話,她就呈現一副好像什麼都懂的樣子,而我們其他人就好像只是團隊中的生產線,接受指令等著看結果。幾次我有難得的機會提出想法,她也只會輕描淡寫帶過我的意見,給我一種表情,就像在說『恩,很好的嘗試,只不過……』,接著繼續堅持他自己的觀點。在那次會議後,我再也沒有發表任何想法,剩下來的日子也沒什麼動力再為了團隊付出了。」

三、投入與對方溝通
  研究也發現當溝通的過程,如果對方很投入在對話當中,我們會覺得那是一次愉快的討論。那怎麼樣稱作投入呢?簡單說就是專注在溝通的當下,透過你的肢體語言、眼神、微笑等訊息,都能對方感受到你的心在何方。
  某位高階主管如此描述他得力的夥伴:「他與人互動的過程總是活力充沛,並且投入在與你的對話中。神奇的是,那過程就像被他施了簡單的魔法,讓你感到被充電。他會全心全意地傾聽你,並給予你談話的內容回應,很少人能做到這點,一般人只會裝做在聽,或者試圖在對話中,找到可以支持自己立場的觀點」。

四、彈性與開放
  說話動聽的人,他們在談話的過程是開放並且充滿彈性的,可以接受非預期的點子或想法。相較之下,消耗他人能量者常有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試圖倡導或強加他們的想法給其他人。
  舉例來說,一位軟體研發人員告訴我們他與經理的互動模式:「他總是衝過來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使我們必須像發瘋般地做事。他完全不願意花時間去了解我們試圖和他溝通的想法,甚至根本不在乎我們做過哪些事」。  

五、真誠並言行合一
  人們通常會被言談中存在的希望感所打動,但當願景與希望並無法履行時,將會期待幻滅。在互動中會帶給他人能量的人,他們有兩個特點會吸引他人,其一是真誠願意坦白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其二便是讓自己的言行一致。
  某軟體開發人員描述他和同事的互動:「我和他第一次共同討論一個計畫時,感到非常興奮,甚至是連回到家都雀躍不已。我那個週末簡直是花了整整兩天的時間在規劃我們討論的內容。但不久後我發現他根本沒在處理先前答應的事,最後我也停止了那個計畫。現在當其他人被他的言語所激勵的時候,我可以知道那又代表著什麼。」

  透過這幾點溝通特性,可以幫助自己審視與他人溝通的過程。知名主持人兼作家蔡康永曾說:「不管是藝人或一般民眾,常會攜帶鏡子整理自己的儀容,即便沒有帶鏡子的習慣,也會當鏡子出現的時候看一下、注意一下。那,為什麼我們在說話這件事情上,顯少檢視自己、提醒自己呢?」


參考文獻:

Baker, W., Cross, R., & Wooten, M. (2003).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network analysis and energizing relationships.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scholarship: Foundations of a new discipline, 328-342.






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

老而不朽的人生,越老越正向!




現在我們來想像一下自己八十歲是怎樣子?
是百病纏身行動不便的模樣?或者是孤獨電視老人呢?

在文化上我們總將『老』賦予著負向的意義,認為它是個不會再有任何創造性的時期,就如同一句諺語說『老狗變不出新把戲』,老了就只是一個等著被淘汰的階段罷了;人們害怕變老,因此古代有著帝王權貴遍尋長生不老祕方,如今則有研究中心投入大量資金就為了找出逆轉老化的神奇藥物,各路人士無非是想找出一個方法讓身心保持在我們認為最棒的階段。

不過在近十幾年興起的老年學(gerontology),以及大量相關的腦神經科學證據卻不是這樣認為,這些證據竟然是一致說著:『越老越正向,且是富有智慧、創造力的!』

隨著時間的增長,我們的身體的確是逐漸老化,但頭殼中的大腦卻並不像外表身體一樣凋零,幾項長期追蹤的研究發現,在健康老人身上(排除掉因疾病,或是阿滋海默症認知功能受損的老人)看來,我們的確是越活越正向,不論是在實質的創造力上甚至是心靈上皆是如此。

實質上的創造力來看,在熟年大腦的無限潛能作者吉恩.柯翰博士多年的訪談追蹤,他發現在我們原先認為老狗變不出新把戲的65歲以上退休人士,其實比年輕人有著更多的創造力,或換個更普遍的說法那些老人是充滿智慧的呀!

其中一個有趣的例子是柯翰博士的岳父岳母:他們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準備拜訪柯翰博士,但因為大雪到處都是塞車的要叫到計程車更是不可能,而在這樣的情境下他的岳父母竟然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可以順利吃到晚餐也能到達女婿家,那就是他們叫了一份外送pizza順便請店員把它們外送過去!

他也在上千人的訪談中歸納,老年人若在退休後找到新的興趣/目標,譬如繪畫、志工、甚至是重新踏入校園,他們的表現是不輸給年輕一輩的,即使確實有些大腦功能譬如訊息處理速度,或是記憶的能力隨著年紀而衰退,但是幾十年來所累積的經驗和人生歷練卻彌補了這些小小的缺點,讓他們表現得更好!

另一方面在心靈上也是如此,在一連串史丹佛長壽中心(Stanford Center on Longevity)卡斯坦森博士(Laura Carstensen)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大腦越老越正向』。綜合幾十年來的研究她發現老年人在情緒控制上相對於年輕人是比較好的,而在負向情緒的經驗(如生氣)是比較少的,另外在另一項研究上她看到了對於正負向的圖片記憶,老年人會回憶出相對較少的負向圖片。卡斯坦斯博士推論,人越活越老,在感受到生命的時間不多時,對於情緒的處理態度會有所改變,他們會較以『不再去想那些問題』的方法面對生命,也是因為如此他們能夠看到相對較多的正向。



所以再讓我們試著想想自己八十歲的時候是怎樣子的?
我想這次的答案或許會更正向變得不一樣!






・相關文章回顧:越老越幸福

・史丹佛長壽研究中心:Stanford Center on Longe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