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

【科學新知】好音樂,好心情?

        許多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都想要聽個音樂來改善自己的心情,但這真的有用嗎?美國的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發現:確實可以藉由愉快的音樂,來幫助自己更開心,也說明了人們是可以主動促進自己的情緒的!
  研究者Yuna Ferguson說:「我們這研究支持了一件很多人都在做但卻沒有科學根據的事藉由聽音樂來改善自己的情緒。雖然促進個人正向情緒好像只是個人的事而已,但已有研究指出正向情緒和社會上的助人行為、身體健康、高收入、滿意的人際關係都有高度相關。」
  Ferguson有兩個研究都指出,人們可以改進自己的心情和幸福感。第一個研究是請一組人聽Aaron Copland所創作的輕快音樂,另一組則是聽Igor Stravinsky較為陰沉的作品,兩組人在聽音樂後被要求試著改善情緒讓自己愉快,還有兩組人只是單純聽Aaron CoplandIgor Stravinsky的音樂而已,結果發現聽Aaron Copland輕快音樂並嘗試改善情緒的那一組有明顯增進的正向情緒,其餘三組並未有所改變第二個研究是請參與者參加為期兩周的課程,訓練他們能在聽愉快音樂時去感受內在的愉悅,另外一組則是單純地聽愉快的音樂。結果顯示:聽愉快的音樂時並感受自己內在的人在兩周內都有較高的正向情緒。
  然而有些人會過於謹慎地審視內在感受,或是不斷地想問自己:「我現在幸福了嗎?」。對此Ferguson說:「比起把重點放在最後獲得多少幸福,還不如把焦點放在享受這個讓自己更幸福過程,別去在意於最後是否幸福了這結果。」
  Ferguson的指導教授Kennon Sheldon表示:「讓自己持續體驗正向事物,來豐富生活,同時對自己所擁有的感到知足,就能維持在比較快樂的狀態。」體驗正向事物與知足,對我們而言是有益的,可以藉由這些內心的變化來引我們往幸福的生活邁進。這些建議都是容易達成,也都可以從日常生活做起,不只是從物質上的滿足獲得短暫愉快的情緒。像是重拾自己以前喜愛的事物、感受愉快的曲子、體驗可以讓你感受充實美滿的活動,均能讓我們的生活擁有更多的幸福感。
  由以上這些研究可以發現,人們是有能力可以主動改善自己的情緒的,而不只是被動地接收外在事件帶給你的情緒。如果不想讓自己一直被壞心情給困擾,不妨聽聽一些輕巧愉快的音樂,感受一下內心的變化,讓音樂陪著你走出心靈的陰天吧!

註一:Aaron Copland(1900-1990),美國二十世紀的最偉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是美國的民族風格代表。
註二:Igor Stravinsky(1882-1971),俄國的作曲家,革新過三個不同的音樂流派,被人們譽為音樂界的畢卡索。






2013年5月15日 星期三

【科學新知】負向情緒就像二手菸------幫助自己和年輕人,生活在充滿「yes」的呼吸中

                                                                           圖片來源


負向情緒就像二手菸
   --幫助自己和年輕人,生活在充滿「yes」的呼吸中

你曾經注意過,自己是否過度關注負向刺激而非正向的回饋?當某個人讚美你在某項工作上表現良好,但你卻很快地將其拋諸腦後,進而將你的注意力轉至不足的地方?

是的,孩子也會如此!但這兒有一些漂亮的反擊方法使我們改善!

負向情緒就像二手菸。它造成的不幸後果,不只瀰漫著整個房間,還造成我們健康的威脅。

根據神經學家,我們的大腦傾向關注消極/負向情緒面,包含憂慮、不喜歡、危險、疾病、恐懼,甚至是「NO」這個字。當我們用口語表達這些想法時,額外的壓力化學物質便會被釋放。而傾聽者的大腦也會被改變,感覺到更焦慮和急躁。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合作就被削弱了。總之,負向情緒可以破壞家庭關係和造成情感傷害。

YEESSS的力量

神經學家Andrew Newberg, M.D. Prof. Mark Robert Waldman,說明負向情緒和壓力是如何連結的。舉例來說,當「NO」這個字在我們的大腦中一閃而過,就釋放了許多製造壓力的荷爾蒙和神經傳導物質,在我們正常功能中創造出大混亂。

Barbara Fredrickson,正向心理學活動的先驅者,發現正向想法如何影響大腦。她告訴我們,藉著發展一項3:1比例的正向和負向想法,可以克服我們對於負向情緒的偏見。當我們達成這項平衡,我們就更可能發現自己處於充滿愛的關係中,和富生產力的工作環境。

思考一下,兒童和青少年聽到多少次「NO」這個字,或是在他們的家庭或教室中經驗到多少次的負向情緒?每一次消極主義的顯現,和兒童自己的負面想法,很可能會造成他們情緒上的動盪。而我們該如何幫助小朋友達成他們在正向和負向之間的最佳平衡?

對於這個疑惑,以下有幾個部分:
一、我們必須承認成人的行為影響孩童。
二、我們必須了解兒童如何發展他們自我的正向思考模式。

正向溝通的藝術

在兒童該如何對負向情緒的察覺和反應當中,成人扮演一項重要的角色。當我們與兒童溝通,心中盡量保持以下這些簡單的原則:

1. 停下來想一想你的用詞
無論何時,盡可能地說「YES」。如果你無法說「YES」,就重組你的反應去連結正向的對話。例如,當Susie要求將她的門禁延至凌晨3點,你或許會說「絕對不行!」取而代之的是,你可以嘗試去藉由問問題,來連結到這個主題的談話。你可以問Susie:「如果你是媽媽,什麼樣的理由可以說服你,讓你的女兒能那麼晚回家?」你最後不一定會改變主意,但在參與這段有意義的談話後,能幫助Susie更了解你的決策過程。還有,你減少了自己和Susie的大腦中製造壓力的荷爾蒙!

2. 注意字詞的傳遞
大吼大叫和爭吵,無疑會在大腦中製造了不好的化學物質。假如你對孩子感到挫折,在談話前試著深呼吸及放輕鬆。良好的眼神接觸與和緩的語調,會對大腦傳遞正向訊息。當父母親在孩子面前談話時,字詞的使用和傳遞是同等重要的。就像二手菸,吼叫影響了每一個在屋子裡的人!

3.慢慢來
研究顯示,放慢你的說話速度會產生鎮靜感,特別是對於那些感到焦慮和生氣的兒童。慢慢地說話也可以加深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讓他們對彼此有更佳的了解。

將正向情緒的力量在年輕人心中紮根

除了建造健康溝通的橋樑之外,研究報告建議以下三種方式,將正向情緒的力量在年輕人心中紮根。成人會對兒童和青少年產生影響,讓他們學習到:

1. 發展「感謝」
當兒童學習去認同和感謝這些在他們生命中的好事,他們就發展出滿足感和樂觀的感受。在《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Gratitude》一書中提到在家中和學校中培養感恩,可以幫助孩子聚焦於當下和促進他們的想像力。

2. 覺察正向的一天
花時間和家人、朋友一起做你喜歡的事,加深你們之間的關係。鼓勵孩子與你或某個和他們親近的人相處,這是會讓雙方都開心的一天。並且,在這天的最後,幫助他們回味其中最享受的正向體驗。

3.發展他們最好的一面
當孩子關注他們自己最好的一面,他們的自信就會增加。藉由他們興趣的顯示和將來想成為的人,我們幫助孩子將他們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特別是當孩子對自己感覺良好時,幫助他們重新捕捉想法和感覺。告訴他們,你所注意到什麼樣的人、事、物,會讓他們感覺很好?

在家庭中、教室裡,你該如何保持你的正向和負向情緒平衡? 記得:孩子的思維深受大人影響,要幫助他們快樂,先從自己做起!









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

【科學新知】越老越幸福


(photo:  Yuri Arcurs/Fotolia)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過著童話般幸福快樂的日子,相關研究指出幸福感(well-being)與事業成功、人際關係、健康狀況都有關聯。除此之外有研究指出老化也可能與幸福感受有關--人們越老會越容易感到幸福。


一篇發表在心理科學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指出,整體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但一個人的幸福基準則由他所出生的世代決定。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蘇丁教授(Angelina R. Sutin)及她的同事進行了這個研究,他們預測在相同世代的人會有其特別的經歷去塑造衡量快樂的方式,因此一個人的幸福感會因所出生的年代而有所差異。換句話說,五年級人們的幸福感受跟六年級是有差異的,當然也跟七、八年級世代有所不同。

研究者透過兩個大型縱貫研究,檢視了超過一萬人、三十年以上的幸福感、健康及其他資料。初步數據發現,年長者的幸福感水準較年輕及中年者低,這樣看來越老的人就越感到不幸福了。不過當他們將出生世代這個因素也納入分析後,不同趨勢就產生了:幸福感將隨著年紀增長而增加,且排除了健康、藥物、性別、種族和教育程度的影響之後,這個趨勢還是存在。簡而言之,不同世代的幸福感的基準是不同的,現在年輕世代的幸福基準較年老世代高,然而排除世代差異後,一個人的幸福感會隨年齡增長而提升。

至於不同世代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幸福基準呢?

研究者指出那些出生在20世紀初期的人,他們經歷過經濟大蕭條時期,或許因此幸福感較出生在繁榮時期的世代來的低。新的世代擁有較高的幸福感,可能是20世紀後半葉經濟繁榮、教育機會增加等因素帶來的影響。

從這個角度來想,老化也不全然帶來壞處,至少在相同的外在條件下,越老就離童話般幸福快樂的日子就越接近了。


外電出處  :Researchers find that happiness increases with age, across generations
原始文獻  :The Effect of Birth Cohort on Well-Being-The Legacy of Economic Hard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