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不想變胖,就快來正念一下!



            你是否常常因為忙碌,而不留心剛剛中餐到底吃了些什麼?還是因為過了用餐時間,餓過頭反而吃的更多?亦或經常狼吞虎嚥,而沒有認真關注是否已經吃飽了卻還繼續吃?
   
        不要小看這些生活上的小細節,因為這樣不僅會傷身,還會影響我們最在意的身材!
   
   最近有科學家的研究於期刊Holiyon中指出衝動與肥胖間的關係,很多肥胖者都是因為無法控制飲食衝動而愈吃愈多,尤其是美食當前,一口接一口,不小心就很容易吃太飽,研究者表示「正念」可能會是幫助我們控制這些衝動的一個好方法,卡巴金教授给正念的定義是: 正念是一種有意地、不批判地、對當下的注意(Mindfulness is paying attention in a particular way: on purpose, in the present moment, and nonjudgmentally.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證實藉由「正念」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對衝動的控制進而減少衝動,但是,衝動和肥胖究竟有何關聯呢?我們都知道長期實施減肥計畫,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因為這不僅僅只是減少食物的攝入量,還跟大腦功能中控制食物攝入量的穩定調節有關,這涉及到營養和神經內分泌反饋迴路之間的平衡,研究人員說:大腦有三個區域是和體重及飲食習慣有關的,即「頂下葉」–與抑制反應機制有關(在身體自動化下會一直進食),「前額葉」–與控制衝動飲食機制有關、「伏隔核」–與獎賞機制有關。
    
        事實上,一般人的神經成熟於成年早期,而與未成熟的青少年大腦最相關也最常見的行為就是衝動行為,所以對於飲食衝動的神經連結,我們可以從兒童期來開始探討研究人員收集了388-13歲紐約孩子的資料,其中五位兒童被列為肥胖,而其中六位被列為超重。這些數據中包括兒童的體重資料及他們填答飲食行為、習慣的結果,不僅如此,研究人員還用MRI掃描大腦那三個區域的功能。發現在觀察這些孩子的12周飲食後,越是無法控制飲食的衝動BMI值增加的孩童身上,其前額葉的神經反應相對較低,而頂下葉的神經反應相對較高,也就是說,吃的比較多的兒童,較難控制對飲食的衝動,相反地,當我們幫助他們避免過多的食物時,則大腦控制衝動的聯結將會比較強烈。
      
        另一篇研究中,布朗(Brown)大學針對400位志願者,Memorial醫院使用雙能X射線吸光光度計掃描儀來精確測量志願者的脂肪組織,配合正念注意覺察量表。發現那些在正念分數得分高的人,其腹部脂肪少於正念得分低的人。布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助理教授埃里克·洛克斯(Eric Loucks)說 這個研究不能證明高度正念導致體重減輕,但是正念可以幫助人們克服吃的慾望並吃更健康的飲食。

   Vanderbilt 大學醫學院Niswender醫生說:相較於過去30年,不只大人,尤其是兒童,有愈吃愈多的趨勢,美國兒童、青少年的肥胖成長了兩倍,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是為了生長和生存,但在食物容易取得的現今,充斥著許多高熱量的食物,反而是將我們推向肥胖的危險之中。因此,若不想變胖,就快來正念一下吧!


文/ 黃冰妤


資料來源:
1.Elsevier. (2016, January 21). Brain study reveals mindfulness could help prevent obesity in children: Research links imbalance in brain connections to childhood obesity. ScienceDaily. Retrieved December 19, 2016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6/01/160121092312.htm
圖片來源:

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快樂恆久遠,一笑保健康



                一句諺語曾說:「微笑不僅是快樂的引航者,它更是我們去對抗壓力和衝突的良藥。」顯示微笑除了利於一般大眾的社交互動外,也有助於我們擁有正向的情懷去面對壓力,然而這看似簡單且輕鬆的舉動,卻往往使我們輕易地忽略。在近期的心理學期刊(Psychologial Science)中,塔拉.克拉福特(Tara Kraft)和莎菈.普瑞森曼(Sarah Pressman)兩位學者,試圖探索不同的微笑方式所帶給我們的益處,以及微笑究竟能否幫助個體去克服突如其來的壓力。

  微笑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的微笑」,主要是運用顴骨(zygomaticus;位於嘴巴周圍)來帶動;有別於一般的微笑的則是「杜鄉的微笑,(Duchenne smiles)」,除了顴骨外,也連帶使用輪市肌(orbicularis oculi muscles;位於眼部周圍),來一同帶動。早期的研究發現,正向的情緒可以幫助我們調適壓力,而微笑更能助於正向情緒的提升。西元2012年,KraftPressman是首次針對不同形式的微笑做實驗,並且進一步地去分析些笑容在面對壓力上的效果是如何。

  研究者從美國中西大學(Midwestern University)找了共170位實驗參與者,進行兩階段的實驗歷程(第一階段: 訓練;第二階段: 測試),在兩階段的實驗歷程後,會幫實驗參與者測量心跳速率及讓他們填寫量表,以分析不同微笑在改變壓力的情境下,復原效果為何。

  首先參與者會先被分成中性表情組、一般微笑組、杜鄉的微笑組,每一個組別都會被要求將筷子咬在嘴裡,此時研究者會給予參與者一張照片,讓他們試著去模仿照片中的臉部表情。如下圖:

  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咬筷子的目的,是為了讓他們沒有覺察到自己在做甚麼的表情,不然很可能會有受試者期望效應,而影響實驗的結果。

  在測試的階段,受試者被求從事一些多工的任務,例如: 要求參與者用非慣用手去追蹤鏡像中的星星圖形等等,隨後研究這群參與者做心跳速率以及自陳性量表的測量。

  結果發現,在參與高壓任務後,面帶笑容的人心跳速率下降得更快。其中杜鄉的微笑(Duchenne smiles)更能讓受試者在壓力事件後的心跳速率恢復情形,明顯比其他微笑的組別要好。這項研究更指出,當我們面臨短暫的壓力或挑戰時,無論當下是否真的覺得開心,微笑這個舉動,能夠幫助我們生理上的恢復情形變得較好。

  綜合以上的研究,微笑不僅能表示我們當下喜悅的心情,也可以幫助我們有更良好的狀態去面對壓力和挫折。微笑,也可以是一種習慣,在生活中我們不妨嘗試著對他人微笑,除了能夠傳遞自己的正向能量,亦可讓人際相處的氛圍增添一些溫暖。你今天微笑了嗎?給自己一個微笑吧。


文/ 李衍逵



資料來源:
1.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2, July 30). Grin and bear it: Smiling facilitates stress recovery. ScienceDaily. Retrieved February 9, 2017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2/07/120730150113.htm
圖片來源:

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

正向人生目標帶你遠離「無聲殺手」!

       
    保健食品的廣告和電視購物中的台詞:「 一天一錠 增強你的……!」
以及在報紙頭條上看到「無聲殺手」──心血管疾病正佔據全台灣死因排名的第二名和第三名時,是否喚起你對自身健康的重視?
 
        當你開始注重自己的身體,去尋求維持健康的方法,發現可以藉由注重飲食、維持運動、保持情緒穩定,以及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等許多方法來達成。此外,除了以上比較常見到的方案,現在還有一種較少人知道的可能方法,就是設定自己的人生目標。

        給予渴望健康人生的你一個新方法──對未來懷有期待,重新定義你的人生目標吧!蘇迪‧柯恩(Randy Cohen)、艾倫‧羅琛斯基(Alan Rozanski)和紐約西奈山聖路加羅斯福醫院(Mt.Sinai St.Luke's Roosevelt Hospital)的合作夥伴將告訴你原因。

        研究員們搜尋有關「人生目的」、「死亡」,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十篇研究,再將這些研究進行分析。這十篇研究主要來自美國和日本,參與者超過136000位。其中美國的研究主要請參與者自身評估「對於人生是否感到有目標、有意義?或者幫助過他人?」的概念。而日本的研究則評估「Ikigai」,「Ikigai」是日文中「生活目標」的意思。研究參與者們平均67歲,研究約莫追蹤七年,研究中約4000人在追蹤中罹患心血管的相關疾病。

 研究結果顯示:
  1. 擁有人生目標的人,在追蹤期中罹患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人數較少。
    (但是目前無法推論是因為擁有人生目標,所以較不會罹患心血管疾病。)
  2. 發現「負面社會心理因素」(例如:焦慮和緊張)和「不良健康結果」(例如:心臟病、中風和死亡)之間的關係。
  3. 「正向社會心理因素」(例如:同理心和責任感)可以提升生理功能和延長壽命。

         從研究結果中可以發現「積極的人生目標」,可能是一個影響身體健康的因子,像是它和較低機率發生心臟病、中風和死亡之間的關係,所以我們不妨來為自己設立一個「積極的人生目標」,因為這很有可能降低我們成為「無聲殺手」的下一個目標。

文/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二 賴穎萱

參考資料:
  1.Wolters Kluwer Health: Lippincott Williams and Wilkins. (2015, December 3). Sense of purpose in life linked to lower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ScienceDaily. Retrieved February 9, 2017 from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5/12/151203112844.htm

2016年6月13日 星期一

愛上你的工作吧,不要再當工作狂了!


  「我最近好忙,一堆事情做不完,而且有好多不是我想做的。每天被事情追著跑,常常工作到很晚,隔天還要早起繼續做,就害怕有事情被遺忘掉或沒做好……」,「我最近好忙,好多事等著我去做,常常一不小心就投注太多時間在裡面。可是我很喜歡我的工作,也很享受做這些事情的時光,想用心把事情做好……」

  上述兩種人都投注大量時間與心力在工作上,但你是否發現有哪裡不一樣呢?第一種是我們常聽到的「工作狂」(workaholism)——過度努力且沈迷於工作,強迫性地感到需要工作,當發現自己可能因其他原因而無法工作時,會進而感到不安或內疚。第二種人則是「工作投入者」(work engagement)——積極且充分發揮才能,喜歡自己的工作且充滿活力,願意付出心力投入其中。

  在忙碌的生活中,你是工作狂還是工作投入者呢?雖然一樣付出很多時間在工作上,但這兩類人的幸福感與實際工作表現不太一樣哦。日本東京大學助理教授島津明仁(Akihito Shimazu)的一項研究顯示:比起工作狂,投入者有更高的幸福感與傑出的工作表現。

  為了瞭解兩種人有什麼不同,島津明仁找了日本某公司各階層員工共1196位,對這批員工進行為期兩年(2009-2011)的追蹤調查。研究一開始先讓員工填寫一份問卷,測量其工作態度(工作狂或工作投入),同時針對他們的心理困擾(焦慮、憂鬱、疲累),工作滿意度及工作表現進行調查。兩年後,再針對同一批員工進行一樣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工作狂特質較高的員工在這兩年中增加了較多的心理困擾、生活滿意度降低,且沒有更好的工作表現;反之,工作投入者在兩年中提升了生活滿意度及工作表現,心理困擾方面則是有所減少。

  很多人認為,工作狂投入了大量的心力在工作上,理所當然會有較好的工作表現,但從研究結果可以發現,當個工作狂除了對心理有負面的影響,其實在工作上不會有較好的表現。

  不只是工作者,許多學生也常在社團、課業、打工等多個活動中忙碌,一不小心變成工作狂就沒那麼喜歡活動了。面對這種情形我的建議是,如果一開始你明明很喜歡這些活動與工作,請停下來思考一下找出讓你變得不喜歡的部份,然後試圖去解決它。同時想想當初喜歡這份工作的原因,重新找回對它的熱情。如果你本來就不喜歡自己正在做的事,可以每天在工作結束時,回想這一天達到什麼成就,又這些成就對你的意義是什麼。找到意義與成就,會讓你更喜歡這份工作呢!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壓力下,不知不覺變成了一位工作狂,請趕緊調整這樣的工作型態,試著愛上自己的工作,並對它充滿熱忱,當個幸福又高效能的工作投入者吧!

  最後推薦韋禮安的一首歌《玩遊戲》,試著發揮一點想像力,換個方式把沉悶無聊的工作變成遊戲吧!



文/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大四 蕭舒謙

參考資料:
  1. Shimazu, A., Schaufeli, W. B., Kamiyama, K., & Kawakami, N. (2015). Workaholism vs. work engagement: the two different predictors of future well-being and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2(1), 18-23.

2016年5月29日 星期日

你的動態,正悄悄影響著好友的情緒呀!


  社群網路的時代人人都把帳號當作舞台,透過貼文與好友們分享心情,但你牆上的動態可不只是單方面的分享,它們更是感染力十足的發射站,甚至還會影響另一個人的心情與發文,簡單來說,你的爆笑貼文或許就是好友明日的好心情來源。

  2014年一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由臉書內部研究員所做的研究,透過觀察與操弄68萬名美國臉書用戶的動態牆,發現若是讓用戶看到的好友正向貼文減少,其接下來發文所使用的正向字彙會相對變少,而負向字彙則會增加;反之,若看到較少的負向貼文,往後發文所使用的負向字比例也會跟著變多。

  不僅是臉書,另一篇2015年發表於《PLOS ONE》的研究,以推特(Twitter)作為觀察對象但不做操弄,發現這種以140字為上限主打即時發文的社群上,也有類似的情緒影響情形發生——當用戶接觸到較多正向情緒用字的氛圍中,其稍後使用正向內容書寫的比例相對較高,反之若接觸的是負向情緒貼文,也會觀察到類似的用字傾向。另外,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並非每個人都會被他人的情緒用字所影響,這種情緒影響力還是可能會因接收的人是誰而有所差異。

  綜合這兩篇研究來看,似乎告訴我們作為社群網路中的一份子,即使是你一時的情緒發洩文,也是會影響到另一個人的心情。那到底該不該發情緒化的貼文呢?答案是肯定的,人人都有低潮想宣洩的時候,別太苛責自己,但請記得開心時也別吝嗇發個文,讓他人感受一下你喜悅的氛圍。

  若你只是個喜歡看別人發文的默默觀察者,也是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示那就是:當好友總愛發充滿悲憤的文字時,你可以暫時取消追蹤或找些歡樂的內容來看,畢竟世界不可能只有哀傷面,還有很多美好正等著你我去發掘呢!


文/陽明大學神神經科學研究所碩一 洪群甯


參考資料:
  1. Kramer, A. D., Guillory, J. E., & Hancock, J. T. (2014). 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massive-scale emotional contagion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1(24), 8788-8790.
  2.Ferrara, E., & Yang, Z. (2015). Measuring Emotional Contagion in Social Media.PloS one, 10(11), e0142390.

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

什麼!握個握力器也可以預測你有多努力念書?


  早上鬧鐘一響,爬起來按掉之後卻還是倒頭大睡,好不容易起身,打開電腦,準備開啟文件編輯時,一不小心就被網頁瀏覽器吸引。到了晚上,明明已經吃完晚餐,卻還是無法控制食慾,餅乾一片接著一片拿。大家是否有過相似的經驗呢?覺得人生好難,為什麼每當下定決心要做好一件事時,總是無法拒絕誘惑,如果能夠自我控制的話,那就好了。

  自我控制(Self-control)被定義為為了達成某種目標,而努力去改變自己的想法、感覺和行為。麥馬仕達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史托克(Matthew Stork)發表一項有關自我控制的研究,研究握力器是否能夠有效預測學業或運動表現。史托克和他的同事招募三十位大學新鮮人,詢問他們是否有意願參加以下兩項挑戰以調整大學生活:包含持續執行讀書計畫和運動計畫四星期。

  參與者透過填寫自我控制量表和握力器,了解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藉由握著握力器的時間長短,可以推測自我控制能力的程度。當握著的時間愈久,代表其自我控制程度愈高。實驗結束後,再請實驗參與者自行記錄每天執行讀書計畫和運動的頻率,並在四個禮拜之後交回。最後統計結果指出,能夠握住握力器愈久的人,較能夠克制自己並持續讀書計畫。

  研究者發現,能夠持續握著的人,在課業上也會更加努力;相反的,握沒多久便鬆手的人,較不可能拒絕誘惑,而會選擇放棄。因為長時間緊握,人的肌肉會產生痠痛感,讓人想放棄,所以很多實驗會以握力器作為測量自我控制的指標。想像一下,你正使盡力氣緊握著拳頭,忍受手部肌肉所帶來的痠痛,這時候應該會很想要鬆手,自我控制就是用來控制內心的欲望,能夠撐愈久的人,代表他的自我控制能力較佳。

  「但如果我是一個容易放棄的人該怎麼辦?」別擔心!告訴你一個好消息:自我控制是可以被訓練或提升的。當一個人有愈多成功克服阻礙或誘惑的經驗之後,他在未來便愈有可能了解如何運用自我控制。所以下一次不妨在游標移到網路瀏覽器之前,先停下來,仔細回想原本開電腦的初衷,把一時的衝動控制下來,學習自我控制,讓我們對誘惑說再見。



文/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大一 黃雅新

參考資料:
  1. M. J. Stork, J. D. Graham, S. R. Bray, K. A. Martin Ginis. Using self-reported and objective measures of self-control to predict exercise and academic behaviors among first-year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016; DOI: 10.1177/1359105315623627
  2. McMaster University. (2016, February 10). Hold on! The ability to hold a grip predicts who has the willpower finish their schoolwork. ScienceDaily. Retrieved May 17, 2016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6/02/160210171006.htm

2016年4月19日 星期二

喵星人的療癒法:觀看貓咪的圖片或影片使你更有活力!


  自古以來,除了「汪星人」能夠俘虜人心外,也有很多人是忠實的「喵星人」派,你一定看過網路上有許多療癒的貓咪影片,甚至連國外的學者都開始研究起了這股「貓咪旋風」。印第安納大學的邁里克教授(Jessica Gall Myrick)在201511月份的《人類行為與電腦》期刊(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當中發表了一篇文章,說明了觀看貓咪影片能夠使人更有精力去完成比較困難的工作,同時也能提升正向情緒。

  研究是怎麼進行的呢?其實很簡單。教授與國外的「貓界明星」Lil Bub的主人麥克.布里德斯基(Mike Bridavsky)合作,共同將問卷散播在諸如臉書、推特、電子郵件等網路社交工具。問卷主要調查了三個面向:
1.參與者的個人特質(本身的性格、害羞的程度等)
2.對貓的傾向(比較喜歡貓或狗、過去或現在是否有養貓、是否有援助過動物)
3.觀看貓咪影片的傾向(使用網路的習慣、觀看的頻率及感受)。
而為了鼓勵大家填寫問卷,研究者會依照有效的問卷總數,捐一筆錢給專門照顧貓咪的機構。


  你可能會認為這只是一件小事,為何要大費周章做研究?邁里克教授表示:「事實上,很多數據顯示觀看貓咪影片是現在人們最常使用網路做的事情之一。甚至在Youtube平台上,貓咪影片是最受歡迎的類別,截至2014已經超過200萬部,並擁有260億以上的點閱率。但卻沒有實徵證據能說明,為何人們會這麼做?」而答案,似乎能從結果透露出一些蛛絲馬跡。

  在本研究當中,有三成六的參與者認為自己是愛貓人士,六成的參與者認為自己狗和貓都喜歡。而他們在觀看貓咪圖片/影片後,大多數都感受到自己變得正向,負面情緒諸如焦慮、煩擾、難過等等,也會減少,更有心力去面對接下來的工作。縱使部份的人會因為在工作中觀看影片,延宕了進度而有罪惡感,但整體下來,正向的情緒效果是可以抵銷負向的部分的。而另一件有趣的發現是,除了有養貓的人會常看跟貓咪有關的東西,性格當中有親和性或是比較害羞的人也會常常看跟貓有關的圖片或影片。

   除了探討人們為何對貓咪的影片趨之若鶩,邁里克教授同時也表示了研究結果或許能在未來發展低成本的寵物治療法。儘管研究能否應用於生活中,還是未知數。但已經促使了大眾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毛小孩」所帶給我們的一切。




文/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大二 周子芸

參考資料:
1. Jessica Gall Myrick. Emotion regulation, procrastination, and watching cat videos online: Who watches Internet cats, why, and to what effec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5; 52: 168 DOI: 10.1016/j.chb.2015.06.001
2. Indiana University. (2015, June 16). Not-so-guilty pleasure: Viewing cat videos boosts energy, positive emotions. ScienceDaily. Retrieved April 19, 2016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5/06/150616093357.htm

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

意志力也可以望梅止渴嗎?


   東漢末年,熱辣太陽下有一路行軍,太久沒有喝水,士氣枯竭。曹操使勁往遠眺去,只見一片令人失望的荒山禿嶺。突然靈光乍現,高舉令旗大喊:「前面有一片蓊鬱的梅林,碩大果實又酸又甜,只要撐到那裡,就能解渴啦!」士兵聽了頓時生津,重新打起精神。靠著這份信念,撐到了下一個遙遠的水源地。

  曹操的士兵並未實際喝到水,怎麼會突然不渴了、有意志力可以前進呢?我們平常所說的意志力就是自我控制加上堅毅。先前研究大多告訴我們,自我控制就像是一條肌肉,隨著使用時間會疲乏,需要補充能量後才能再繼續施力。這麼說來可以解釋很多事情:在肚子餓的時候,情緒比較容易失控;吃飽喝足的時候,做起事來比空腹想睡帶勁。

  欸可是,真的一定要吃飽才可以展現意志力把事情做好嗎?有很多生活經驗都告訴我,好像不是捏……

一定要把糖水喝進肚才能促進自我控制嗎?
  一般都會認為要補充精力就是要喝進肚吧!但20129月發表在Psychological Science的一篇科學研究發現,單純用糖水漱口就可以立刻提升自我控制,不需要等糖水被喝進去、代謝、轉成能量。

  想參與這項研究嗎?請您先禁食四小時,並固定在早上九到十二點或下午四到七點之間到研究室。一開始,會先進行一個「握力測驗」。請您先以最大力按壓一個握力器,研究者會在把手之間卡一坨紙團。您得努力別鬆手讓紙團掉落,撐得越久越好!接著,進行會使自我控制疲累的「耗損作業」,這份耗損作業會害你後續表現變差,分成「低耗損組」與「高耗損組」。低耗損組別需要在一張A4英文文章當中,圈選出所有的字母E。高耗損組別則有較多規則,需圈選出不與母音相連或相隔一個字母的E。之後,研究者會給您25毫升甜度與口感一樣的糖水或代糖水,漱口五秒鐘。接著不等少量的醣類被代謝,就馬上進行第二次握力測驗。

  猜猜看,「低耗損組」與「高耗損組」哪一組在第二次的「握力測驗」上,撐比較久呢?對啦,就是消耗比較少自我控制的「低耗損組」。那漱糖水或代糖水,有沒有辦法幫助你回復正常水準的表現呢?有的!只要有漱糖水,不管經歷高低耗損都表現得一樣好。但兩者效果有差喔!經歷高耗損的人,漱糖水後的表現比漱代糖水的好,顯示代糖水並不能完全取代糖水的功效。糖水還是王道的啦!

  欸那,漱糖水除了補體力,也補腦嗎?研究者又把偏向體能的「握力測驗」改成偏向認知的「Stroop叫色測驗註1」,發現不管是體力上或是認知上的自我控制,都可透過漱糖水提升。這些少少的醣類不需要經過代謝,就有幫助。天,這是甚麼妖術?

漱糖水明明沒提供能量,自我控制怎麼會提升?
  或許你會懷疑,漱糖水的效果,是不是來自於血糖上升?但研究者發現漱糖水前後的血糖並沒有顯著差異。天,更邪門了,有什麼科學的解釋嗎?

  有滴!神經造影研究發現,漱糖水會啟動大腦當中的一個獎賞相關的區域,漱代糖則不會。或許是因為嘴裡有糖水的刺激,被大腦理解成「未來可能會有獎賞」的訊息,增強了繼續進行作業的動機,進而提升自我控制。就像曹操告訴士兵們:「前方不遠處有梅林,甘酸可以解渴」,提示士兵們現在的努力堅持在未來可能會被獎賞,因此願意打起精神來繼續前進。

  看來「自我控制肌肉」的比喻大多情況正確,但在醣類透支的情況下,自我控制則和動機較相關。不過透支久了,一定也會不支倒地,需要補充能量才能繼續。所以如果要保持在最佳狀態,應該隨時注意補充能量。要是真的忙到沒時間覓食,至少給自己一個未來的獎賞好盼望吧!

【註1Stroop叫色測驗:該研究所使用的Stroop叫色測驗,是將不同
      顏色所書寫的色字如:紅色的「綠」字、藍色的「黃」字
      呈現給參與者,並要求參與者叫出「字的顏色」,而非「字的
      意義」。由於一般人第一眼都比較容易受到「字義」的影響,
      參與者需要發揮自我控制,抑制想要叫出「字義」的衝動,講
      出正確的「字的顏色」。想玩玩看Stroop叫色測驗嗎?小試身
      手一下吧!點下面連結


文/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碩一 連文琪
圖/網路圖片 

參考資料:
  1. Molden, D. C., Hui, C. M., Scholer, A. A., Meier, B. P., Noreen, E. E., D’Agostino, P. R., & Martin, V. (2012). Motivational versus metabolic effects of carbohydrates on self-control.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10), 1137-1144.

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想排解生活壓力,簡單的助人行為就可以


生活的壓力已經足以影響你每天的心情了嗎?現代人常因埋首於忙碌的生活當中,而缺少調劑身心的活動來釋放壓力,頂多就是在感到壓力之後,才開始尋求朋友、家人的社會支持。然而,美國耶魯醫學院近來的研究卻發現,提供一點簡單的幫助給他人,就較能夠更從容地應對生活壓力、提升正向情緒。而且,不論幫助的對象與你熟不熟悉、不論你做的事情是不是簡單的小事(例如幫陌生人撿起掉落的錢包),都能減輕壓力對我們的影響力。

  「助人」被視為普世的美德,青年守則那句「助人為快樂之本」大家耳熟能詳。儘管從小我們就被教導助人是多麼重要,但它似乎只是單純幫助別人的行為,頂多為自己帶來一點快樂。我們真的可以從中獲得什麼嗎?但隨著越來越多學者投入助人相關研究,已經有許多的實徵證據都支持助人對於自身的正面影響力。

  美國耶魯醫學院的AnsellRap​​osa教授近日完成的研究,證實了「日常生活中的助人行為減輕了壓力的負向影響」。他們一共收集了77位、18到44歲的成人資料,在為期兩週的觀察中,要求他們在每天晚上回想並記錄下述四項調查:
  1.不同情境下可能的壓力事件(人際上、財務上、意外事件等等)
  2.每件他們為別人所做的事(實際助人或尋問他人是否需要幫忙)
  3.正負向情緒量表
  4.心理健康程度0(貧乏)~100(極佳)

  結果顯示,越常助人的研究參與者與每日的正向情緒、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呈現正相關。最重要的是,助人行為也影響了受試者因應壓力的方式:「助人行為」低於平均值的研究參與者擁有較低的正向情緒,面對日常壓力也比別人有更多的負向情緒;相反地,助人行為較多的受試者的正向情緒跟心理健康比較不會受到日常壓力的影響,負向情緒也增加的比較少。有趣的是,這樣的效果在這14天的觀察期間是十分穩定的。

   此外,另一個有趣的研究是關於寡婦喪偶後的恢復速度。我們在面對喪偶的親友往往會認為:同情地表達關心與陪伴是讓他們走出傷痛的最好方式。然而密西根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Brown有了重大發現:能協助和支持他人的寡婦,在喪偶6個月後就不再憂鬱;而那些只得到他人支持,但並未付出的寡婦卻持續有嚴重的憂鬱症狀。也就是說,「是否得到他人支持」和能不能走出精神抑鬱沒有關係,但「是否給予他人支持」才是走出傷痛的關鍵。


  除了上述分享的兩個研究證實了助人對自己的正面影響,我們也可以看看這個助人的小影片,並思考這個「善的循環」是否有回到自己身上的可能?助人不用非得見義勇為或特地去當志工不可,幫別人開著電梯門、一句關心的問候、一件愛心衣服,就能利人利己,還能帶給你能量去迎接一天的挑戰呢!何樂而不為?:)


文/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大四 潘威嘉 

參考資料:
  1.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5, December 14). Helping others dampens effects of everyday stress. ScienceDaily. Retrieved March 28, 2016 from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5/12/151214084744.htm
  2. E. B. Raposa, H. B. Laws, E. B. Ansell. Prosocial Behavior Mitigate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tress in Everyday Life. 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5; DOI: 10.1177/216770261561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