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科學新知】關心老師的壓力,才能創造更好的教學奇蹟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從古至今老師一直是很重要的角色,教導讓文明得以流傳甚至進步一個厲害的老師不僅能傳既有知識更能引發學生進一步去思考突破;也因為這樣,我們會期待老師做到最好,除了要提升學生能力甚至符合家長的期待但有時我們卻會忘記老師也是人,會有自己的低潮情緒壓力要面對。

        為了找出如何促進/保持老師教學效能,許多學者投入研究: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會讓學生班級及老師擁有最好的表現其中Jennings & Greenberg研究中闡述了一個理想的學習狀態,當老師擁有良好的社交技巧情緒能力和幸福感(well-being)時,就會產生健康的師生關係也能有效管理班級及在班級中落實恰當的社交和情緒智慧(EQ),而這現象便會形成健康的教室氣氛進而帶動學生的表現成果(如圖一)

圖一

        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學者假設若能培養教師情緒和身心健康技巧,便能幫助教師在壓力較大以及條件較差的環境中保持較好的教學狀態這種培養的技巧簡稱為CARE(Cultivating Awareness & Resilience in Education),由Garrison 機構的學者研發目的在於降低老師壓力並增進表現,大致由三個方面著手:1.培養情緒技巧  2.正念的練習(mindfulness) 3. 關心及傾聽的練習 。

        培養情緒技巧是教導教師如何覺察並調節自己的情緒前人研究發現情緒耗竭(一整天生氣)是老師疲憊及教學表現下降的主要原因正念(mindfulness)的練習是依據正念的核心概念如何不評價、並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以及察覺自己的每個想法和感覺譬如在日常生活的行走站立等行為體會察覺當下,並將此練習成果,推展至未來察覺班上氣氛及教學狀況上最後在關心傾聽練習中,練習去了解學生的狀況不論是肢體或情緒表現。

        以兩個地區的小學老師為參與對象,他們挑選了紐約市貧窮社區的小學以及紐約郊區的小學,共招募了53個老師並隨機分派A組和BA組以密集的方式,在430小時課程教導如何發揮CARE,並於4~6周後以電話方式協助執行,另外兩個月後還有輔助課程;而B組則作為控制組-僅給予課程行程表並告知參與者已安排在未來某一天上這些課程(但實際上整個流程都沒上過課),而課程前後(B組則是研究剛開始及研究結束前)會分別以量表測量老師的各種狀況譬如身心教學態度情緒覺察等等)。
 
        研究結果顯示,接受CARE課程的老師-對問題學生能更冷靜且給予適當的回應,且跟家人學生同事間的關係也有主觀上的提升;同時發現幸福感(well-being)效能和正念(mindfulness)技巧上的進步和師生教學環境的改善有相關。

       值得一提的是此研究中紐約郊區小學的老師CARE課程前後表現並無太大的差異由老師的回饋發現:CARE課程中教導的知識都是他們已俱備的,且教學環境也較沒有問題學生和壓力存在;因此推論CARE課程對於處在高壓力環境的老師提供的支持和效用會比較大。

    隨著台灣教改的不確定性以及少子化的壓力,老師面臨的壓力已經不在話下,因此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研究繼續探討這類課程的可行性,不僅能夠維持老師的身心平衡才會在教學上面有好品質。
 


原始文獻:
http://www.prevention.psu.edu/projects/documents/jennings_care_jclassinteract_2011.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