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想排解生活壓力,簡單的助人行為就可以


生活的壓力已經足以影響你每天的心情了嗎?現代人常因埋首於忙碌的生活當中,而缺少調劑身心的活動來釋放壓力,頂多就是在感到壓力之後,才開始尋求朋友、家人的社會支持。然而,美國耶魯醫學院近來的研究卻發現,提供一點簡單的幫助給他人,就較能夠更從容地應對生活壓力、提升正向情緒。而且,不論幫助的對象與你熟不熟悉、不論你做的事情是不是簡單的小事(例如幫陌生人撿起掉落的錢包),都能減輕壓力對我們的影響力。

  「助人」被視為普世的美德,青年守則那句「助人為快樂之本」大家耳熟能詳。儘管從小我們就被教導助人是多麼重要,但它似乎只是單純幫助別人的行為,頂多為自己帶來一點快樂。我們真的可以從中獲得什麼嗎?但隨著越來越多學者投入助人相關研究,已經有許多的實徵證據都支持助人對於自身的正面影響力。

  美國耶魯醫學院的AnsellRap​​osa教授近日完成的研究,證實了「日常生活中的助人行為減輕了壓力的負向影響」。他們一共收集了77位、18到44歲的成人資料,在為期兩週的觀察中,要求他們在每天晚上回想並記錄下述四項調查:
  1.不同情境下可能的壓力事件(人際上、財務上、意外事件等等)
  2.每件他們為別人所做的事(實際助人或尋問他人是否需要幫忙)
  3.正負向情緒量表
  4.心理健康程度0(貧乏)~100(極佳)

  結果顯示,越常助人的研究參與者與每日的正向情緒、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呈現正相關。最重要的是,助人行為也影響了受試者因應壓力的方式:「助人行為」低於平均值的研究參與者擁有較低的正向情緒,面對日常壓力也比別人有更多的負向情緒;相反地,助人行為較多的受試者的正向情緒跟心理健康比較不會受到日常壓力的影響,負向情緒也增加的比較少。有趣的是,這樣的效果在這14天的觀察期間是十分穩定的。

   此外,另一個有趣的研究是關於寡婦喪偶後的恢復速度。我們在面對喪偶的親友往往會認為:同情地表達關心與陪伴是讓他們走出傷痛的最好方式。然而密西根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Brown有了重大發現:能協助和支持他人的寡婦,在喪偶6個月後就不再憂鬱;而那些只得到他人支持,但並未付出的寡婦卻持續有嚴重的憂鬱症狀。也就是說,「是否得到他人支持」和能不能走出精神抑鬱沒有關係,但「是否給予他人支持」才是走出傷痛的關鍵。


  除了上述分享的兩個研究證實了助人對自己的正面影響,我們也可以看看這個助人的小影片,並思考這個「善的循環」是否有回到自己身上的可能?助人不用非得見義勇為或特地去當志工不可,幫別人開著電梯門、一句關心的問候、一件愛心衣服,就能利人利己,還能帶給你能量去迎接一天的挑戰呢!何樂而不為?:)


文/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大四 潘威嘉 

參考資料:
  1.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5, December 14). Helping others dampens effects of everyday stress. ScienceDaily. Retrieved March 28, 2016 from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5/12/151214084744.htm
  2. E. B. Raposa, H. B. Laws, E. B. Ansell. Prosocial Behavior Mitigate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tress in Everyday Life. 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5; DOI: 10.1177/216770261561107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