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

原諒?端看你怎麼道歉


  電影開演接近倒數,朋友卻遲遲未到,打了無數通電話卻轉接語音信箱,無奈的看著劃好位的票,心裡面閃過無數的圈圈叉叉,最終還是與電影擦身而過。朋友來電說:「阿…我睡過頭了,好啦好啦,電影票我再補給你,改天請你吃飯啦!」內心瞬間燃起無名大火,賠錢是很重要沒錯,但我更想要你的道歉!

  生活中好像不乏這樣的例子,往往我們只想賠錢了事,卻忘記發自內心真誠的道歉也是很重要的。但上述的例子如果反過來,朋友只跟我道歉卻沒有後續的賠償行為,那我還會原諒他嗎?還是他的賠償跟道歉都兼具了,我才能發自內心的原諒呢?

  貝勒大學的喬·安娜博士對「口頭上的道歉」、「行為上的補償」兩者與寬恕之間的關聯感到興趣,設計不同的情境來探討此議題。他找了136名大學生,將他們隨機分派到五組,分別是「補償道歉組」、「補償不道歉組」、「不補償道歉組」、「不補償不道歉組」、「甚麼也不做組」,進行三回合的遊戲(詳見下圖)。首先告知他們每一回合都有固定數目的彩券,而每個人都與另一名未知的同學是一對的,這一些彩券的分配者可能是自己、對方,或者隨機分配。但事實上他們每回合獲得的彩券數都是實驗者預設的。而在整個過程中他們是有機會透過紙條與對方溝通協調。

  第一個回合所有人僅拿到少數彩券。除了「甚麼也不做組」之外的參與者被告知,獲得此結果的原因是根據對方的分配;「甚麼也不做組」則被告知,這是隨機分配造成的結果。第二回合所有人拿到多數的彩券。「甚麼也不做組」則被告知這完全是隨機分配的結果。除了「甚麼也不做組」所有人被告知這是因為對方的分配。扣除「甚麼也不做組」之後的組別,有道歉的組別會收到一張手寫紙條上面寫著「很抱歉剛剛拿了那麼多彩券,這局補還給你。」有補償的組別則會再告知是因對方補償的結果。第三回合告知所有參與者所有彩券可以自由分配給自己與對方。結束分配之後會填一份寬恕的自陳量表,用來評估自己原諒對方的程度。

  研究結果發現有收到補償的分配會比較公平,有道歉的組別寬恕的程度會比較高。有趣的是「補償無道歉組」比起「無補償道歉組」分配上更公平,但是對於寬恕的程度則是「無補償道歉組」比「補償無道歉組」高出許多。推論補償會使人有更公平的分配行為,但在情緒上(自陳量表)並沒有寬恕對方。而道歉(紙條)會使人產生寬恕的情緒,但對公平分配的行為則沒有影響。也就是說不管是物質上的補償或口頭上的道歉都能促進寬恕,道歉有時候對於修復傷害也是必須的,但可能只是「沉默在心」的寬恕:心理上寬恕對方,但行為並沒有改變。有補償卻沒有道歉可能會導致「虛有其表」的寬恕:行為上有改變,但內心並沒有寬恕。

  這個有趣的研究結果提醒我們,不要以為賠錢就能夠了事,也不要以為僅有道歉就足以息事寧人,最好的方式其實還是雙管齊下,既道歉也賠償。


文/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大三 陳琬云  

參考資料:
  1. Baylor University. (2012, July 18). Actions don't alway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at least, not when it comes to forgiveness. ScienceDaily. Retrieved December 15, 201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2/07/120718090551.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