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自我控制:失敗到底是不是成功之母?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教室傳來一陣慘叫,起因是老師提醒下週要考期中考。措手不及的同學們開始思考:為甚麼不早一點開始準備?為甚麼總是臨時抱佛腳?為甚麼將上次慘痛的經驗放在心上了,這次卻還是重蹈覆轍?想必大家對於這樣的經驗並不陌生,過去諺語告訴我們,「失敗為成功之母」,要謹記失敗的教訓,才不會讓歷史重演。但為何我們還是經常失敗呢?難道真如哲學家黑格爾所說:「人類從歷史上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永遠學不到教訓。」就讓我們跟著美國波士頓大學的教授尼克洛娃(Hristina Nikolova)來一探究竟。

  尼克洛娃教授對於常識認為的「失敗為成功之母」感到疑惑,他認為對於自我控制而言成功才是成功的母親,也就是過去克服誘惑或是完成困難作業的成功經驗,比起失敗更能幫助我們達到叫好的自我控制。因此他設計了一系列的研究來探討:回想過去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對於當前自我控制的影響。

  在實驗一中,他透過將343名參與者隨機分派到兩組,一組寫下克服誘惑的成功經驗,另一組則是克服誘惑的失敗經驗。並請他們評估回想此經驗難易程度。最後再請他們想像,在百貨公司看到渴望已久的東西,但沒有足夠的預算,請參與者評估願意負擔多少的貸款將它買下,並把此項目視為自我控制的程度。若參與者選擇超支越多(貸越多的款),他的自我控制程度越低;若參與者超支越少,代表自我控制越佳。

  實驗二將182名大學生隨機分派到兩組。與實驗一不同的是,請他們針對過去具有挑戰性的事件,一組回想過去成功的經驗,一組則回想失敗的經驗,並用回想經驗的數量操弄回想的難易程度:簡單回憶組回想兩件,而困難回憶組則十件。之後再請參與者玩五個困難謎題,其中一題根本無解。利用他們投入無解謎題時間的長短,做為自我控制程度高低的判斷,意即如果願意奮鬥的越久,自我控制越高;如果很快就放棄,自我控制的程度則越低。

  實驗三請225名大學生做一個人格測驗,實驗者在其中操弄一個項目,有些人被要求回想過去成功的事件,有些人則被要求回想失敗的事例。而被要求回想成功或是失敗的人中,又再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是簡單回想(要求回想兩件),一組是困難回想(回想十件)。而在測驗結束之後隨機給正向或負向的關於人格測驗的結果。最後再請他們評估周末將花多少時間在讀書上,以及人格測驗的結果準確的程度。

  實驗的結果發現,相較於回想失敗的自我控制經驗,回想成功經驗者有較佳的自我控制(如:超支愈少、奮鬥愈久)。就回想成功經驗的人,易於回想比起難以回想的人,其自我控制程度也比較高。但在回想失敗經驗的人裡,回想的難易程度對自我控制的好壞則完全沒有影響。這支持了實驗者的假定,過去成功的經驗才是現在自我控制成功的關鍵。推翻過去常識所認為的失敗為成功之母,回憶過去失敗的經驗反而容易使我們陷入泥淖,使得自我控制的能力下降。所以趕緊協助成功認祖歸宗:成功的母親不是失敗,成功就是成功的母親。

文/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大二 陳婉云
圖/網路圖片 

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